驻韩国大使邢海明在中韩知名人士教育培训课程开班授课仪式上的主旨演讲
2020-06-16 07:52

  欢迎大家出席本次中韩知名人士教育培训课程开班授课仪式。课程为两国精英人士把握形势、掌握政策、加深理解、增进共识搭建了重要平台。今天是开班仪式,也是课程第一讲,很荣幸代表中方跟大家交流沟通。我想主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谈对新冠疫情、中国发展和中韩关系的看法。

  一、 新冠疫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迅速蔓延,改变了人类原有生活工作方式,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新冠病毒以生命的惨痛代价警示我们,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各国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整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界限差异,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并肩战斗,才能汇聚战胜疫情的磅礴合力,早日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报告新冠疫情的国家。面对未知病毒,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发布病毒基因序列,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支持帮助。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有力阻止疫情蔓延,不仅管好了自己,更为全球抗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韩政府举措有力,两国民众积极配合,使我们成为全球抗疫“模范生”。在此过程中,中韩两国守望相助,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一是两国元首直接引领。习近平主席和文在寅总统两次通话,高度评价各自疫情管控,就开展抗疫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二是积极开展互帮互助。中国疫情吃紧时,韩国朋友积极伸出援手。韩国疫情加剧后,中国积极向韩国捐赠出口防疫物资。三是率先成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率先开通便利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保障跨国复工复产的实际需要。四是共享包括政府管控、医疗资源调动、临床经验等防疫信息经验。上述合作举措,守护了两国民众生命健康,保障了两国供应链、产业链,是中韩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二、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地区冲突频繁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彷徨,构建新的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体系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患难与共的意识大大增强。在此背景下,中国直面各种挑战问题,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断充实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建设成和睦大家庭。归结起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内涵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长治久安、人类繁荣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方面综合入手。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承诺中国将提供国际援助、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加强同非洲等医疗防疫合作、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致力缓解最贫困国家债务负担。这是中国在疫情新形势下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

  三、 中国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只有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各国的支持合作,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疫后中国的发展备受关注。作为中国每年最重要的政治日程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因疫情影响推迟到5月下旬举行,会期缩短至一周,但这并未影响其内容和重要意义。此次两会回顾了去年以来中国各方面工作和各领域改革发展成果,对下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中国也遭遇消费、投资、出口下滑,面临就业压力增大、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等问题。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援企稳岗、减免税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等八个方面推出90项政策措施,及时有效促进复工复产。目前中国社会正逐渐恢复生机活力,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

  正如大家所知,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政府将在以下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克服疫情对经济冲击。一是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70兆韩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两个1万亿元全部用于地方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投资等民生兜底举措。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优惠,给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相当于425兆韩元,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通过“两加两减”为企业解困,保住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